在数据采集系统中,下位机一般负责信号的采集和模数转化,并将转化后的数字信号发送给上位机。上位机收到数据后,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呈现给最终用户。由于不同用户对数据有不同的处理需求,且上位机能够分配的硬件资源有限,所以上位机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算法,来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。
根据采集的条件,有很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,但大部分应用场景可以归入以下3种:
(PS:上位机硬件系统标准为前主流桌面级CPU+内存搭配SSD硬盘)
应用场景1:低速/中速或高速①、短采集时间②、长间歇③数据采集
这种情况下,采集的数据量小,系统拥有比较充裕的数据通讯和处理时间。因此,上位机可以不用太多的考虑硬件资源的限制,实现数据的同步显示和存储,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加工。
应用案例:
→PSD系统
→TCSPC系统
→QCL/ICL系统
应用场景2:低速/中速、中等采集时间、短间歇数据采集
这种情况下,每次采集有一定的数据,存在一定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压力,并且可能带来用户体验上的不适,需要通过优化算法来解决。一般来说,上位机会创建子线程来采集和处理数据,主线程用于用户交互,以此提高硬件使用效率,同时处理数据和用户交互,使显示和采集尽量同步。
应用案例:
→FPGA计数器
应用场景3:中速/高速、中等采集时间/长采集时间、短间歇数据采集
这种情况下,系统有较大的数据采集、传输和处理压力,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,设计配套的算法。算法上,使用同步处理+异步处理的方式,提高响应速度。通用算法是,主线程仅处理用户交互,并根据资源使用情况适时降低主线程的系统优先等级,为通讯监听、数据采集、数据处理、数据存储分别建立子线程,并引入共享内存区域作为数据缓存,必要的话,还需要引入消息队列。其中,通讯监听、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子线程,需要提高系统优先等级,已实现同步处理;而数据存储可以降低系统优先等级,并利用缓存,保证每次存储的数据量都比较大,以提高硬件的使用效率。
此外,在这种情况下,为保证软件的多线程处理效率,还需要上位机具有更高的硬件性能,具体参数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评估。
应用案例:
→多通道PMT信号采集系统
→高精度表面平整度紫外光逐点检测系统
北滨科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,以客户需求为导向,深耕光电行业,孜孜不倦地深入探究技术细节。面对不同的应用场景,我们会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合的数据处理算法,以保证用户得到更加稳定、可靠、高效、且易用的数据采集系统。
注①:本文中定义:低速指采样率≤1MHz,中速指采样率在1MHz到500Mhz,高速指采样率在500MHz以上;
注②:本文中定义:短采集时间指每次采集时间窗口≤1ms,中等采集时间指每次采集时间窗口小于等于1s,长采集时间指每次采集时间窗口>1s;
注③:本文中定义:长间歇指两次采集的时间间隔高于采集时间窗口;短间歇指两次采集的时间间隔低于采集时间窗口,或者没有间隔时间(连续采集)。